首页 - 新闻与讲座 - 新闻

新闻与讲座

北大肖瑞平团队——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创新药物HMI-115 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妇产科学与女性健康》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常引发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孕。全球约有10%的育龄女性患有内异症,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该疾病目前治疗多依赖激素干预,但由于雌激素信号受到抑制,往往伴随骨质疏松、抑郁等一系列副作用,而且患者用药期间不能怀孕。此外,目前药物干预对高达25-34%患者的疼痛没有缓解作用,而手术治疗复发率很高。因此,目前对于内异症的治疗还存在明确的临床需求缺口。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肖瑞平教授团队基于北大--和其瑞分子医学协同创新实验室,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团队、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等临床研究机构,11月6日在《柳叶刀-妇产科与女性健康》发表了题目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bcutaneous injection with HMI-115 versus placebo in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pa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roof-of-concept phase 2 trial》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gw/article/PIIS3050-5038(25)00032-9/fulltext),揭示了靶向催乳素受体的单抗药物HMI-115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方面的显著疗效与良好安全性。此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HMI-115对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纳入了经手术确诊的绝经前女性,随机分组接受不同剂量HMI-115或安慰剂治疗12周。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时,HMI-115 240 mg、120 mg和60 mg组的痛经数字评分分别下降41.57%、34.72%和27.35%,优于安慰剂组的18.67%。非经期盆腔疼痛在各剂量组也呈现持续改善,且在停药12周后疗效依然维持。HMI-115治疗组的日常疼痛影响量表评分及救援用药方面都有下降。 尤为关键的是,HMI-115关键性激素水平保持稳定,月经周期正常,未引发传统激素疗法常见的低雌激素相关副作用(如潮热、情绪波动等)。这一安全性特征凸显了其独特作用机制的优势,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潜在新选择。《柳叶刀-妇产科与女性健康》为该研究论文配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尝试为“为拓展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前的治疗格局揭示了新的可能性。”

肖瑞平团队前期对泌乳素受体信号在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肌层)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Wang R,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10:258,2025),证实了泌乳素信号对子宫内膜异位存活的促进作用,及靶向该信号通路缓解内膜异位进展及相关临床症状的有效性。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III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开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靶向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重要方向。


1:HMI-115在全球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I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缓解痛经和非经期盆腔痛中显示出剂量依赖的疗效。


(封面来源:《柳叶刀-妇产科学与女性健康》2025年第1卷第3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