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遗传信息载体 DNA 由 4 种碱基组成。其中,胞嘧啶和腺嘌呤可发生由酶催化产生的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胞嘧啶甲基化可发生在 C5 位和 N4 位,分别形成 5-甲基胞嘧啶 (5mC) 和 4-甲基胞嘧啶 (4mC);腺嘌呤甲基化发生在 N6 位,形成 N6-甲基腺嘌呤 (6mA)。5mC 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基因组中,而 6mA 和 4mC 则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 基因组DNA中。我们发展出独特的前处理去干扰、离子化增强质谱信号的技术,建立了多种DNA修饰的精准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测序方法,包括DNA 5mC、6mA以及去甲基化中间体(5hmC、5fC)。利用所建立的DNA修饰精准分析方法,我们鉴定出多种生物活性小分子可调控胞嘧啶去甲基化。建立定向进化合成超亲体新技能,结合基因编辑、分子相互作用与深度测序等现代技术,系统深入研究高等生物基因组中存在DNA腺嘌呤甲基化修饰,并发现严格限制掺入型6mA在细胞内形成的检查点以及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
报告人简介:汪海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杰青(优秀),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发现高等生物的N6-甲基腺嘌呤(Cell, 2015, Cover),是表观遗传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发现维生素C具有增强DNA去甲基化激活基因表达的新功能,是关键性突破,推动维生素C医治癌症的热潮。首次提出“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新机理,为DNA在与功能蛋白质作用过程中的构象改变及组装的研究奠定原理性的基础。已发表SCI 论文300 篇,他引12500次,包括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PNAS、JACS、Cell Discovery、Nucleic Acids Research、Anal Chem 等。先后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通过复审),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2020, 2次,排名第1),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