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未来学生

教育

深入红色精神源泉,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北京大学“圆梦先锋”鸿雁计划山西汾阳团以“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团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来到红色热土山西吕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广大基层,沐浴红色精神、承担责任使命,以调查研究、实践参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吕梁市乡村振兴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院李美琪同学参加了此次实践活动。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伟大的“吕梁精神”。在这片热土上,实践团成员深入红色精神源泉,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在吕梁党建主题公园,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会“吕梁精神”和吕梁特色党建文化。公园依托党建文化,打造红色景观,成员们走过宣誓广场,学习百年党史,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激荡中,回望百年奋斗路,青春奋进正当时。


在刘胡兰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学习刘胡兰的英雄事迹,瞻仰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刘胡兰同志牺牲处,实践团成员们向英雄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瞻仰烈士陵墓,铭记英雄事迹,传承弘扬“胡兰精神”。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实践团一行在安国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学习“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生平,学习其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强化自身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

在马烽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站在作家马烽的铜像前,体会人民作家深入群众的创作热情,体会“人民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描绘时代精神图谱的遵循。此行让全体成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

实践团成员们集体观看电影《1921》,眺望先辈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担起救亡图存重任的足迹,重温入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为实践活动补足精神之钙。

党旗飘扬,引领方向。实践团成员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田间地头的行走中,在与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深入交谈中,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和脱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在中阳县,实践团成员们分别在心言黑木耳种植园区和弓阳新村种植区体验了吊栽菌棒木耳采摘和地栽菌棒木耳采摘。一颗颗饱满鲜嫩的木耳、一张张笑容洋溢的脸庞,骄阳烈日下,实践团成员们在艰辛的劳作中体验收获的快乐。学院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木耳菌棒生产车间的七大系统,对菌棒生产全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公司注重创新发展,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成立了食用菌研究中心,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并探索出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木耳管理新模式。接着,同学们来到心言黑木耳种植园区,园区负责人带领学院学生一行参观科技化管理的智慧大棚和黑木耳种植、加工生产线。中阳县黑木耳产业化发展综合开发项目是山西省2021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其目标是建成从黑木耳菌棒研发生产、智能化培养管理、加工生产、菌棒回收利用到大数据中心、文化旅游的上下游全产业链综合体。

在参访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初步测算该项目每年营收可达1.7亿元,直接解决就业500人,安排临时务工40000人次,项目区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两项合计可实现人均增收4500元,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重返家乡,深切感受到了新型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活力。

在军山天保国营林场,实践团成员们体验了护林员的日常巡检工作。虽然现在的林场已经综合运用大数据、无人机、GPS、360度高清摄像头等科技手段,全面提升营林水平。但护林员依旧需要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林场的巡检,翻山越岭,深入森林,仔细排查风险。实践团成员们在山路上踏着三代护林人的足迹,体味治理黄土、植树造林事业的艰辛和不易。

(转载自燕园学子微助手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figTI0H34WWT6DtdYB648Q

TOP